医院新闻

传染科首次应用人工肝技术抢救患者获成功

来源:传染病房   发布时间:2021-06-11    点击数: 1881

6月6日,我院传染科在科主任李军及护士长张玉芹组织下,急诊为一名73岁的老年患者成功开展首例DPMAS(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该技术填补了我市在病毒性重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标志着传染病院区传染科在重症肝炎及肝衰竭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也为肝衰竭重症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式。

17.webp.jpg

患者为73岁男性,以“恶心、纳差、腹胀伴尿黄、眼黄4天”为主诉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急性肝衰竭合并腹水,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入院后化验提示PT:31%,总胆红素:330.1umol/L,血氨:48.2umol/L,发病仅1周的时间就迅速出现急性肝衰竭。

18.webp.jpg

患者年龄较大同时伴有基础疾病,黄疸较深,凝血较差,肝衰竭较重,精神状态较差,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治疗上必须争分夺秒。科室在充分做好各种风险应急预案的同时,经讨论和综合评估,李军主任决定冒着很大的风险给予患者紧急人工肝治疗。在李军主任有条不紊地指挥下,一个循环人工肝支持有序进行,在10点15分顺利完成深静脉置管后于10点45分开始上机进行人工肝(DPMAS)治疗,13时45分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历经3小时,成功下机,治疗后患者化验提示:总胆红素:180umol/L,PT:49.3%,血氨:36.1umol/L。通过人工肝治疗胆红素明显下降,凝血功能逐渐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国是肝炎大国,由乙肝、丙肝、戊型肝炎患者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往往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死亡率极高,而外科的肝脏移植因器官来源的匮乏、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严重、费用昂贵等多因素限制,难以普及。人工肝技术在上述疾病治疗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有效清除有害物质,补充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改善患者机体的内环境,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的恢复及终末期肝病患者等待肝移植赢得时间和条件,提高危重症肝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其基本过程是将患者血液经血泵引出,经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和细胞成分,除去致病血浆或选择性除去血浆中的致病因子,然后将细胞成分、净化后血浆及所需补充的置换液输回体内。国内应用的人工肝技术是一整套包含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血浆灌流、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方法联合应用治疗肝衰竭的技术和治疗方法,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单用或联合应用以上技术。目前,人工肝在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肯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肝衰竭的治疗中尤为重要,治疗时机、治疗模式、间隔及治疗时间都需要充分考虑。人工肝治疗对肝衰竭或有肝衰竭倾向的患者治疗疗效确切,大大降低了肝衰竭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随着人工肝技术的适应症不断扩大,科室还将在流行性出血热危重病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性血液净化、艾滋病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特别是重症感染、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腹水回输术等方面加大应用力度,造福更多患者。

此患者是我院传染科首例“人工肝”治疗患者,从深静脉置管到管路的运行和调试均由科室医护人员独立完成,DPMAS(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此技术的成功开展,极大地提高传染科在重大传染病和急危重症抢救方面的救治能力,标志传染科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