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肿瘤患者粒缺性发热

来源:内外科门诊   发布时间:2013-05-31    点击数: 12133

粒缺发热的定义:
1、 单次口表体温≥38.3℃或≥38.3℃持续1小时以上。
2、 粒细胞减少,粒细胞计数<0.5×109/L,或计数<1.0×109/L但预计在48小时后计数将下降到<0.5×109/L。
当粒细胞计数<1.0×109/L时,感染危险开始增加。粒缺性发热是放化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对这部分患者应积极机应用广谱抗生素。病原学微生物在粒缺的各个时期不同,初期90%为细菌性感染,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真菌感染的危险增加,而病毒感染带发生在粒缺维持21天后。通常在明确病原学前应采用广泛覆盖的战略,全面覆盖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霉菌。
粒缺发热患者的分类:
粒缺伴发热(≥38.3℃)患者可分为:低危、高危两类。进而决定不同的经验性的抗菌治疗。
低危:预计粒细胞缺乏≤7天;
      临床情况稳定;
      无内科合并症(低血压、肺炎、新发腹痛、神经疾病等)。
高危:预计粒细胞缺乏>7天;
      临床情况不稳定;
      有任何内科合并症(低血压、肺炎、新发腹痛、神经疾病等)。
(见最新版《美国感染疾病学会(IDSA)粒细胞缺乏癌症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粒缺伴发热时,可否诊断肺炎?能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临床上需要鉴别诊断,癌性发热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但化疗有效。
如果肺内新出现的阴影,又有感染的症状+体征,一般可诊断肺炎。
如果肺内无明确病变,可考虑CT检查,如果CT未发现阴影,发热又持续多天,需鉴别是肺癌本身还是其他身体部位如:泌尿系统、肝胆系统、CNS等感染引起的发热。
血行感染的诊断也很困难,有时多次的血培养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菌血症。
预防性抗菌治疗:是在患者还没有发生感染时通过药物干预进行感染的预防。化疗相关的粒缺者多免疫功能低下,可能考虑预防性治疗。但对免疫功能健全的患者,不预防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