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医疗

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技术

来源:血液内一科   发布时间:2013-12-13    点击数: 3807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积极与国际认证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联合开展了先进的检验技术,如流式细胞术、单克隆抗体检测、肿瘤细胞染色体分析技术、融合基因检测、骨髓病理检验等,将白血病进行国际标准MICM分型及早筛选难治性白血病基因,建立分层诊断体系,并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明显提高了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以下是各项检查技术的介绍:
1、骨髓检查(临床上常用的容易普及而且有效的诊断检查方法,分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两种)
 
一、骨髓检查可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对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各种贫血的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和血小板增加或减少性疾病的诊断;用于骨髓干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检查、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试验等。
二、骨髓检查可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对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各种贫血的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和血小板增加或减少性疾病的诊断;用于骨髓干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检查、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试验等。
三、骨髓穿刺是抽取少量骨髓进行检查。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骼松质网眼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有大量脂肪组织。随年龄增长,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黄骨髓代替。红骨髓保留于椎管、胸骨、肋骨、锁骨、肩胛骨、髂骨、颅骨及股骨和肱骨上端的松质内,是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血细胞的质和量的异常是血液病的重要病理变化。
2、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仪是集光电子物理,光电测量,计算机,细胞荧光化学,单抗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细胞分析仪,被誉为细胞分子水平的扫描仪.利用该仪器开展的白血病免疫分型,淋巴细胞亚群,白血病微小残留病,CD34+细胞亚群,免疫重建,血小板膜糖蛋白,PNH,HLA-B27,等测定工作,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分子生物学技术
采用PCR检测FLT3/ITD基因突变指导白血病分层治疗,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采用定量PCR技术检测bcr/abl、PML/RAR及AML1/ETO等融合基因,不仅可以对急、慢白血病诊断有重要意义,还可以用于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采用定量PCR法检测MDR1、WT1、BAALC、ERG、MN1、PDCD2、Ang2、CGI135、IAP70、MLL-PTD、CEBPA基因突变、NPM1基因突变、FLT3、JAK2等恶性血液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既可以指导临床诊断分层,还有望进行微小残留病变监测,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愈后,大大降低了治疗中的盲目性,减少了治疗费用以及复发率。
4、细胞遗传学与荧光原位杂交
骨髓细胞染色体检验是血液学检验是恶性血液病研究不可缺少的方法。染色体异常多涉及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新产生的融合基因及其产物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染色体异常同肿瘤细胞的形态学、肿瘤的预后及疗�%9�H����(7��%C���B��.X�H����临床上已用于疾�H����(�%AH�(H�(�型、治%E��BH��案的选择,在预%�H����(AD和�%B�Y#C��B7��病的检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的一项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 是具代表性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的相关技术,其对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检测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度特异性受到人们重视,该技术近年仍在不断发展中,如染色体显微切割、引物介导的原位标记、SKY、M-FESH、CGH、彩色显带、纤维FISH、阵列CGH等,其具有直观、快速、敏感性高和方便灵活的特点,主要被应用于对各种恶性血液病的诊疗中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的诊断及预后估计;骨髓/外周血/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证据检测和微小残留病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亦有助于先天遗传性疾病和产前诊断。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髓系和淋巴肿瘤分类法将患者临床特点与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免疫学(流式细胞术)、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形成MICM分型,这种精确的分型技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预后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