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夺命的40分钟 万难的25天

来源:急诊科   发布时间:2020-07-10    点击数: 5991

6月16日12时06分,龙湾院区急诊科接诊了一位由120急救车送来的生命垂危的极危重症心梗患者。患者王某今年54岁,到达急诊科时,意识丧失已经有15分钟。

当时值班医生曹鸽及下夜班还没走的李明星医生立即腾出一张病床并轮流为患者持续胸外按压。孟艳医生迅速为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急诊科主任卢宁闻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医生和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抽血化验、持续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这一系列快速操作,可谓专业、及时、精准、一气呵成。见患者病情复杂严重,护士李鸣飞、任雪莹、王菲、于晓风等人主动放弃午休时间,并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参与抢救。

但患者严重的室颤,预示着严重的“交感电风暴”来了,这也让在场的每一位医生都捏了一把汗。卢宁是一位久经危重症抢救现场的老将,她思路清晰、临危不乱,先后使用胺碘酮、艾司洛尔、碳酸氢钠、纠正内环境等措施以纠正患者的反复室颤。25分钟后,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跳,此时距离患者心跳停止已经至少40分钟。可以说,患者的生命是急诊科医生及护士们通力合作及永不言弃的执著精神挽就回来的。

患者恢复心跳后的第一时间心电图提示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这时患者血压70/30mmHg,呼吸靠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血压靠升压药物维持,行急诊PCI手术风险很高,死亡率极大。卢宁立即请龙湾院区心血管介入科赵晓峰主任赶到急诊室会诊。面对患者命悬一线的情况,赵晓峰认为进行心脏介入手术还存在很大风险。一方面是患者目前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需要转运至19楼导管室,途中及造影过程中风险非常高;二是患者已经近1小时的意识丧失,对于以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关键时刻,生命也要“险中求”,在救死扶伤理念的坚定支持下,两位主任决定一搏,为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并介入治疗。

赵晓峰主任当即联系导管室、麻醉科,启动胸痛绿色通道。卢宁主任决定要以急诊团队的实力为赵晓峰团队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提供强大的生命技术支持。随后患者一路佩戴便携式呼吸机及抢救药品在赵晓峰主任与卢宁主任及其它医护护送下绕行CCU病房直接入导管室进行介入手术。术中操作精准而有序,赵晓峰主任团队仅仅耗时10余分钟为一直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反复躁动的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造影结果提示患者右冠状动脉狭窄70%,血管已经自行开通,血流TIMI3级,暂不需要植入支架治疗,但考虑到患者存在心源性休克,赵晓峰团队在导管室给患者植入了主动脉球囊反搏。

术后的几天里,患者在龙湾院区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中又相继出现了应激性的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急性肾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但经过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患者心电图、症状体征等均出现好转迹象。可正当大家都感觉松一口气的时候,6月25日患者再次出现了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血氧饱和度下降,随即复查心电图提示患者再次出现心肌梗死。

排除万难去争取生命!卢宁主任团队决定再冒风险,患者再一次被安全转运到了导管室。赵晓峰团队再次行冠脉造影术显示仍然是右冠状动脉狭窄,不除外冠脉血管痉挛的存在,可以不放支架,但是患者经历两次抢救,家属和患者本人都非常害怕和情绪紧张。因患者已经出现过消化道出血,而植入冠脉支架后又需要长期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会加重消化道症状,甚至再次消化道出血。于是,赵晓峰与患者家属细心沟通,耐心告知患者家属放或不放支架的利弊关系,家属充分商议后最终还是决定尊重医学科学,同意在右冠放了一枚支架,从而解除了狭窄和冠脉血管痉挛的隐患。

再次冠脉造影手术后,患者心电图显示心电及生命体征平稳,偶有心率慢达到40次/分,同时伴有枕后部疼痛。遇到这种情况,急诊科医生也都很谨慎,一直在守在患者床旁,怕万一有意外好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卢宁和心血管介入科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讨论,同时还请到了锦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专家会诊,最终认为患者是“窦房结动脉痉挛”的可能性大,这种情况比较罕见,专家认为,暂时没有生命危险,而且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可以暂时不做处理继续观察。

患者经过两次大抢救后情绪异常焦虑,每晚入睡困难,主管医生李强及时为患者请了心身医学科专家会诊,通过用药后患者情绪逐渐平稳。7月10日,患者在后续药物支持及心脏康复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并于当日出院,出院时,患者家属亲自送上一面锦旗,以表达对广大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面对此例极危重症患者,面对夺命的40分钟和艰难治疗的25天,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介入科、导管室、麻醉科多学科联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医生在家属病人的积极配合下,敢于出手、敢于挑战,正所谓“技高人胆大”,这也集中体现了我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救治理念,同时,也促进了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救治能力的提升。 

(龙湾急诊医学科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