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女性与心血管疾病

来源:心血管内一科   发布时间:2012-08-30    点击数: 13337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 年AHA 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 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女性心血管病的发病、死亡率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中国女性占全世界35 亿女性总数的1/5,我国女性心血管健康促进、防控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目前,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女性 的第一位死因尚未得到公众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疾病诊断、药物代谢和防治策略有别于男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旨在加强并推动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全世界中年女性死于心血管疾病的达220 万人,中国女性占20%。2004 年,全世界女性860 万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女性死亡总人数的1/3;其中,337.1 万死于缺血性心脏病,305.1 万死于脑卒中,分别占总死亡的第1 位和第2 位。我国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1990  年城市及农村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分别为总死亡的39.1% 和29.5%;2009 年城市及农村女性心血管病死亡分别增加至总死亡的44.1%和44.6%;城市 女性心脏病死亡率为124.37/10 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16.93/10 万;农村女性心脏病死亡率 为109.21/10 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07.35/10 万。
近30 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死亡 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心血管病死亡率呈增加趋势。其中,农村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幅 度大于城市人群,女性冠心病死亡率增加的幅度大于男性。女性冠心病的病死率高于男性。
我国人群老龄化的加速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将使心血管疾病急剧增加。通过模型对我国未来20 年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预测显示:2010 年至2030 年,仅考虑人口老 龄化和人口增加的因素,心血管疾病事件数每年增加超过50%;如果考虑血压、总胆固醇、糖尿病(上升变化)、吸烟(下降)的因素,心血管疾病事件每年额外增加23%;20 年间,心血管疾病事件约增加2130 万,心血管疾病死亡约增加770 万;其中,女性心血管疾病事件增加约973.7 万。
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是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类型。卫生部对全国36 个城市90 个县的死亡监测资料显示,脑卒中是中国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WHO -MONICA 研究显示: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特点有别于西方人群;与西方人群比较,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率低而脑卒中发病率高;出血性卒中占总卒中的构成比高;我国女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高,居于 MONICA多个协作中心的首位。目前,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持续增加;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下降;冠心病上升幅度 大于缺血性卒中的上升幅度。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4-5 倍,15%-20%缺血性卒中与房颤有关,抗凝治疗不充分导致卒中再发率成倍增加、房颤住院病人的脑卒中患病率达24.8%。此外,女性妊娠、雌激素替代治疗以及老年高血压均使女性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应治疗措施的获益有别于男性。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3.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44.0%的急性 脑卒中事件和36.1%的总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归因于高血压。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 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女性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加趋势;1991 年到2002 年,女性高血 压患病率由10.2%增加到25.8%。2008 年资料显示,60 岁以上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 率为25.5%,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分别为24.6%和18%;女性高血压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 25%和22%。
我国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冠心病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我国35-59 岁成人中:经年龄调整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女性由20 世纪80 年代初的19.2%上升到20 世纪90 年代初的27.1%,1998 年上升到31.7%;10 年间平均上升了65%。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6,在50 岁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高TG  分别使男性和女性的心血管危险事件增加30%和75%。2007年对 10054  名北京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12.35%                               vs7.32%),低HDL-C 的患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12.39% vs 24.28%)。HDL-C 与女性冠心病呈负相关22:女性HDL-C<0.91mmol/L 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异常的防治现状需要改善,InterASIA 研究显示,中国女性对高胆固醇血症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分别仅为7.5%、1.9%和1.5%。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人群中呈快速增加变化。随年龄的增加,我国女性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趋势高于男性;相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8 倍,而男性仅为3 倍。荟萃分析显示,2 型糖尿病女性死于冠心病的可能性比男性高出50%。妊娠糖尿病相关的代谢紊乱多在产后可以恢复正常,但产后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几率明显增加,暴露在高糖环境中的胎儿将来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显著增加。 
超重和肥胖是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重要原因。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女性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为28.5%,农村女性为21.6%。我国一项包括了24 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 ,女性腰围≥80cm 者高血压的危险增加3.5 倍,患糖尿病的危险增加2.5倍。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结果显示,18~55岁男女人群中职业和家务体力活动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职业和家务体力活动量的减少并导致体重增加。
吸烟及二手烟吸入是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尽管目前我国女性吸烟率远低于 西方国家,但女性吸烟率增加及二手烟吸入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中国人群2002 年吸烟现状调查显示,15 岁以上吸烟者达到3.5 亿人;男性吸烟率为66. 0 %,女性吸烟率为3. 08 %。北京地区一组队列人群在1992-2002           年间的危险因素变化研究显示,男性吸烟率10年减少24.1%,而女性增加 100%。与男性相比,女性吸烟者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明显升高。接触环境烟草烟雾(ETS )使不吸烟女性的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2008  年的资料显示29,中国
女性的被动吸烟率高达39.5%,二手烟使女性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明显增加(OR 分别为1.6,1.56 和1.47-1.87)。对我国上海60377 名40-70 岁女性的调查显示,不吸烟女性因丈夫吸烟吸入二手烟者,患脑卒中的危险随丈夫每天吸烟量增加而升高;丈夫每天吸烟量为1-9 支,10-19 支和20 支,妻子脑卒中患病危险分别为28%,32%和62%。
女性的初潮、妊娠、绝经等对女性疾病诊断和预防均有临床价值。子痫前期患者妊娠后 5至15 年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卒中及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加倍。北京一项入选33416 名孕妇的研究 显示,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53/10 万,其中17%源自子痫前期及子痫。妊娠代谢综合征可触发妊娠合并症,如血管、代谢疾病。绝经是女性独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绝经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绝经后接近男性水平,至60 岁时男女患病率已无明显差别。多项随机前瞻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激素替代治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HERS-1  、HERS II 试验提示雌激素治疗不减少绝经期冠心病女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反而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另有研究表明在初始用药1 年内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更高。WHI  (妇女健康行动)为健康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一级预防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因雌激素治疗组乳腺癌发病率增加且风险超过获益提前终止,结果提示雌激素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焦虑和抑郁是最为常见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精神疾患。多项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是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患抑郁症的女性,尤其更年期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显著增加;患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合并抑郁症 。荟萃分析显示,女性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率是非糖尿病女性患者的2倍,女性冠心病抑郁患者长期死亡率增加84%,有抑郁情绪的女性更容易体验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