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医疗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优势

来源:神经介入科、介入血管外科   发布时间:2012-11-30    点击数: 12347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美国每年有近50万病人,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性肺栓塞(PE),而其余多数病例发展成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DVT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至今缺少规范、系统的治疗方法。
抗凝治疗为目前公认的治疗DVT和防治PE的方法,具有改善侧支循环和促进血栓再通的作用,但这一方法不能迅速消除血栓,难以有效的避免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溶栓治疗,即利用溶栓药物消除血栓,是目前治疗下肢比较积极的方法,但是溶栓药物经周围静脉输注全身性应用,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溶栓效果。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刘昌伟教授在临床工作中曾比较单纯抗凝和抗凝联合溶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DVT的效果,发现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与经周围静脉输注溶栓药物均可收到相近的临床效果。病人肢体肿胀可以明显减轻,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但随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却发现经全身性抗凝和溶栓后深静脉血栓依然存在。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1~2个月后,复查彩超可见血栓内仅有线状血流。显然深静脉瓣膜功能已完全丧失。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症状,需要长期口服抗凝或祛聚药物和应用弹力袜治疗。这确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1)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善是归因于血栓的溶解消除还是侧支循环的建立和代偿?(2)对于广泛髂股腘静脉血栓行经周围浅静脉途径输注溶栓药物,是否能真正进入到血栓中充分溶解和消除血栓?(3)全身性溶栓和抗凝是否能有效恢复深静脉血流和保护深静脉瓣膜功能?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刘昌伟认为,血栓形成的时间和血栓量是影响溶栓效果的主要原因,当广泛髂股腘静脉血栓造成深静脉完全阻塞时,溶栓药物难以随血流进入血栓中充分发挥溶栓作用。
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治疗急性DVT是近年来开展的新的综合治疗方法。目前我院介入科临床开展的微创技术治疗急性DVT主要包括:导管直接溶栓和髂静脉腔内成形(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导管直接溶栓术: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中,经导管直灌注溶栓药物,达到直接溶解血栓的目的。这是治疗急性DVT新的策略。
 
治疗结果:利用溶栓导管直接将溶栓药物(如尿激酶、rt-PA等)注入血栓中,可以充分发挥溶栓药物疗效,达到消除血栓和保护深静脉瓣膜的目的。Verhaeghe等报道经溶栓导管直接注入rt-PA治疗24 例髂股静脉血栓,成功率达79%。穿刺点出血为唯一并发症,有25%需输血。一项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导管溶栓使血栓溶解50%以上者占83%,而急性血栓得到完全溶解者占34%。穿刺点出血为主要并发症,占11% ,肺栓塞发生率仅为1%,病死率为0.4%。随访1年后,急性DVT通畅率达85%。另一项连续5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应用尿激酶经导管溶栓成功率可达79%,其中髂静脉导管溶栓的成功率(86%)优于股静脉(63%),穿刺点出血和血肿为主要并发症,溶栓期间无明显肺栓塞发生。
静脉腔内成形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以左下肢为多见,其原因与左髂静脉受右髂动脉与第5腰椎之间的压迫造成的狭窄有关,称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征。因此,在消除深静脉血栓的同时,只有解除髂静脉狭窄,才能有效治疗DVT和防止DVT的复发。
 
治疗结果:导管溶栓术结合静脉腔内支架植入是治疗急性DVT有前景的新方法。导管溶栓结合静脉腔内成形治疗急性DVT,在髂静脉和股静脉的效果有所不同,髂静脉的1年一、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3%和78%,而股静脉的一、二期通畅率分别为40%和51%。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或慢性髂静脉阻塞腔内治疗的一年通畅率达79%~92%,临床效果满意。
总之,急性DVT介入科治疗的关键应当是消除梗阻、恢复血流、保护静脉瓣膜功能和防治肺栓塞。采用血管微创介入治疗技术,行导管溶栓或机械性血栓清除结合静脉腔内成形的综合治疗,为DVT的治疗开拓了新思路。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出血和肺栓塞等问题。是否同时需要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的选择、静脉支架植入后的长期抗凝问题等都是未来临床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