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十年息肉无人问,一朝肠癌悔恨迟!及时筛查啊朋友们!

来源:腔镜室   发布时间:2018-11-15    点击数: 13093

肠息肉为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结直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所以,肠息肉的检出在于大范围的筛查以及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结肠镜检查。


常见症状(许多没有症状)


①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肠息肉,可以分为几类?


①肿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息肉。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我们定义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①大便潜血阳性。

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