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

战疫“火线”上的提灯女神 ——记我市首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董颖

来源:重症医学科(ICU)   发布时间:2020-08-21    点击数: 4440

■     见习记者 段思晗

1989年出生的董颗是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连山院区重症医学科的护师,也是葫芦岛市首批驰援湖北医护入员之一。

“当时我已经在传染病医院支援了,接到通知时就主动和领导说我有在重症工作的经验,了解进入病区需要做怎样的防护,我要申请去湖北。”身为重症定科的护师,董颗毫不优豫地选择在危险时刻主动请战。董颖告诉记者,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消息,但是请战书早早的交了上去。“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觉得我是一名医护人员,那边需要我,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助患者,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人员名单确定后,地义无反地冲到了一线。

1月26日,大年初二,全家齐聚一堂,董颖没有把她即将踏上荆楚大地的消息告诉家人。临走前,父亲哽咽着和董颖通了电话,表示支持董颖的决定,同时嘱咐董颖要照顾好队友,平安回来。董颖告诉记者,落地武汉后自己也会有恐惧的心理,不知道当时武汉具体是什么情况,不知道要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困难,只能从新闻中获悉动态。作为第一批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重症组的60名队员被派到蔡甸区人民医院协和江北医院重症医学科。面对着陌生的医院,前期的准备工作无疑是艰难的,如何改建、如何隔离、病患的交接等等问题迫在眉睫。生理上的困难对他们也是巨大的考验,工作期间要穿着胶靴,由于物资紧缺,会有鞋码穿着不合适的情况发生,而且胶靴不透气,每天脱下胶靴后,脚都是泡白的,指甲都会出现淤青,即使这样,也从没有人抱怨。重症监护室没有患者家属陪同,董颖不仅要负责基础护理还要负责生活护理。每天八个小时是基本的工作时间,每人分管两至三个患者。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对氧气的需求量很大,中心供氧根本不够用,队员们准备了很多氧气桶,每个患者三至四个小时就要换一次,一个晚上就要搬二十多个,反复搬运,每天都是汗流浃背。

在异乡,董颖却感觉无比的亲切。医疗队到达武汉后,了解了武汉当时的情况,市里想尽办法送去援助物资。“你会觉得后面有人推着你,一点都不害怕,你缺什么,家里这边马上会联系解决,没有那种背井离乡的感觉。好多人都在帮我们,大家一起很团结地应对疫情。”董颖说道。出去买物资时都会有人问:你们是不是辽宁医疗队的?超市还特意为医疗队开辟了爱心通道。“那儿就像一个大家庭,一大家子人都在努力,包括武汉当地人他们付出了很多,对接的过程中即使他们已经高强度工作了很久,但是他们一直在帮助我们。”董颖说一起奋斗的55天,他们更像是战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并肩战斗。

董颖说让她最难忘的是有一位老大爷由于说话带口音,沟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最初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到插管上呼吸机,在慢慢好转撤机后,大爷还带着喘息对董颖和他的同事们说:“我感谢辽宁人民。”听到大爷的话,董颖感觉无论多累,都不在乎了,一切都是值得的。小组八个成员眼泪都在眼眶打转,心里暖洋洋的。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由于插管无法说话,病痛的折磨使她不断的挣扎,无法安静地躺着配合医护工作。董颖就一直紧紧地着她的手安慰们给你最好的医疗,所有人都在你身边,不要害怕”看着大姨的眼泪流下来,董颖说心都跟着揪在一块。后期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好转直至出院,确诊患者数量越来越少时会特别有成就感,心态都跟着变好。

董颖一直强调:“我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这份职业有需要我做的事井且我还能做,有很多优秀的人可能因为各方面限制没法去一线,但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蔡甸区确诊病例清零后,医疗队踏雪而至,迎春归来。“武汉人民和家乡对我们的礼遇都是最高级别了,早上七点多开始把行李装车,市民自发地到酒店院外面拿着自己做的板,上面写着老铁一路平安。在开往机场的路上,也有市民拉着条幅送别医疗队。回到家乡也同样受到了热的欢迎和关注。我觉得特别骄傲,感觉这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时刻了,实际上,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董颖感动地说道。

“面对疫情我是战士,面对患者我天使”这是董颖所在重症组里的一句集结口号,多日的工作让董颖对这句话有着更多的感悟,“不管多疲惫,多危险,只要穿上白衣,自己就感觉特别有力量”董颖说。在长达55天的战疫日子里,从最初面对工作的紧张,到后来工作的娴熟配合。她穿着防护服,不间断的守护在患者床旁,坚守不退,经受住了考验,发挥出了党员的先修模范作用,当越来越多的患者病情好转,成功转入普通病房,之前的付出,收获了最心的回报。也印证着那句话,“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摘自 葫芦岛日报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