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冠心病的防治

来源:疾病控制科   发布时间:2020-09-02    点击数: 8912

(一)基本理论

1.冠心病的流行特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的一种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996年全球有700万人死于该病,占死亡总数的14%,但在发达国家中有1/3的死亡归因于冠心病,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在国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呈现北方高于南方的特征。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属于较低水平,但近30年来逐渐升高。

2.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证实冠心病是一种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病。这些因素大致可分为5大类:致病性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血糖升高斑块负荷作用条件性危险因素包括三酰甘油、载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促发性危险因素,如超重和肥胖、长期静坐、冠心病家族史等易感性危险因素如左室肥厚等

(二)基本知识

1.冠心病概念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2.冠心病类型1979年WHO将冠心病分为以下5种类型。

(1)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无症状,但静息、动态时或负荷试验心电图示有ST段压低,T波减低、扁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或心肌灌注不足的核素心肌显像表现

(2)心绞痛: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3)心肌梗死: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肌急性缺血坏死所致

(4)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或坏死导致心肌纤维化而引起

(5)猝死: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解质紊乱,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3.诊断依据心电图、放射线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测血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冠状动脉造影等

(三)基本技能

1.防治策略以健康教育为首要措施,预防工作应从儿童抓起。预防冠心病的策略包括一般人群预防(社区预防)和高危人群的预防。在三级预防中,重点应放在一级预防上,提高二级和三级预防水平,以控制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2.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目的是提高居民对冠心病危害的认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提倡膳食平衡,预防和控制肥胖,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措施是开展全人群的健康教育。

(2)二级预防: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症状发作和病情加重。措施是通过社区门诊、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疾病监测等措施,发现和掌握冠心病病人

(3)三级预防:目的是控制和减少冠心病相关事件的发生。措施是对已诊断的冠心病病人进行跟踪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