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猩红热

来源:疾病控制科   发布时间:2018-12-12    点击数: 3076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4.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季发病为多。
二、临床表现
1.前驱期:起病急、高热、头疼、咽痛、扁桃体充血水肿可有脓性分泌物。
2.出诊期:起病24小时内出疹,24小时内遍布全身;顺序:颈部、腋下、腹股沟、全身;可见“口周苍白圈、帕氏线、疹间无正常皮肤”。
3.恢复期:体温下降,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面颈部糠屑样脱皮,躯干四肢可呈大片状脱皮。
三、处理措施
1.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出入公共场所。
2.对患病同学进行严格隔离。
3.讲究个人卫生,指甲剪短,以防因搔痒而抓破皮肤增加感染几率,衣物干燥洁净。
4.与本病有接触史的儿童可服预防药,如大青叶或板蓝根,煎汤代茶饮,连服1周。
5.保持口腔清洁,咽部及时上药。
6.饮食要清淡,多饮开水。
四、预防
1.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猩红热流行期间,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隔离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
2.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者,应严密观察,检疫7~12日,有条件可做咽试培养,或预防性给予青霉素。
3.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