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鼠疫的防治

来源:疾病控制科   发布时间:2019-06-03    点击数: 3279

鼠疫是甲类传染病,鼠疫流行迅速、病死率高,对经济社会的破坏性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在鼠疫防治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易暴露的人群和医务人员实行干预措施,认识鼠疫危害,了解鼠疫防治知识,增加防范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4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以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人间鼠疫多发生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病人是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为了有效控制鼠疫的传播,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预防是十分重要的。

1.严格控制传染源: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2.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境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3.保护易感者: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2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