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

来源:疾病控制科   发布时间:2019-06-03    点击数: 3032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病死率高,在50%至90%之间。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主要在西非少数国家流行。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开始在塞拉利昂、几内亚、利比里亚西非三国暴发流行。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有效预防埃博拉出血热,包括勤用肥皂或含有酒精成分的洗手液洗手;避免接触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和避免接触病死者的尸体;如因工作原因必须接触患者或进入污染区域,则必须做好严格的个人防护,以避免接触传播。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加强个人防护,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