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糖尿病相关知识

来源:疾病控制科   发布时间:2020-05-27    点击数: 2860

(一)基本理论

1.糖尿病的流行特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又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中90%~95%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仅占4%~6%,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较少见。

2.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1型糖尿病

①遗传因素。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发生1型糖尿病的一致率为25%~30%,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5%~10%。家系调查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患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

②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比较肯定,其他病毒如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及风疹病毒也可能有关。病毒一直被认为是可能引发糖尿病的启动因子,病毒感染后主要造成自身免疫性胰岛B细胞的损害。

③自身免疫。90%的1型糖尿病新发病例血浆中有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特定补体结合从而激发自身免疫,而且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更为重要。

④其他环境因素。用牛乳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易罹患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①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6倍。我国2型糖尿病的遗传率为51.2%~73.8%,一般高于60%,更具有遗传倾向。

②肥胖(或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易患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呈正相关。

③体力活动不足。许多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6倍。

④膳食因素。高能量饮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⑤早期营养。有人提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和增加发生糖耐量损害和糖尿病的危险。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母亲营养不良或胎盘功能不良可以阻碍胎儿胰腺B细胞的发育。

⑥糖耐量损害是指患者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糖耐量损害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的一个高危因素。

⑦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发现,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等病理过程常合并存在,提示这些疾病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即胰岛素抵抗。

⑧妊娠和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妊娠次数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妊娠次数多者较妊娠次数少者糖尿病阳性家族史多见。

⑨社会经济状况。我国1994年调査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且经济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低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

⑩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许多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血压者高,这可能与两者有共同危险因素有关。

(二)基本知识

1.糖尿病概念,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

2.血糖升高的原因,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

3.糖尿病分型共分4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约占本病总数的95%,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多与遗传、内分泌、药物与化学品及感染等有关,妊娠期糖尿病则是孕妇在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

4.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三多一少”。三多为多尿、多饮、多食,一少为体重减少。

5.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各种感染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6.糖尿病的诊断依据目前仍以血糖异常升高作为诊断依据,但是应注意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应加验餐后血糖,必要时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7.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任意吋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L(200mg/d)或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126mg/d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均可诊断为糖尿病。

8.糖尿病高危人群曾经有轻度血糖升高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双亲或冋胞患糖尿病);肥胖和超重者[体重指数(BMI)≥24kg/m2];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的妇女;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5mg/dl,即0.91mmol/L)和(或)高三酰甘油血症(≥250mg/d,即2.75mmol/L)者;年龄45岁以上,且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三、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 (2)双胍类降糖药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胰岛素增敏剂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2.胰岛素治疗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

3.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4.脂肪 

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以植物油为主,更有利于控制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