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心血管系统疾病专家处方

来源:内科门诊   发布时间:2012-07-06    点击数: 5205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是风湿病变侵犯心脏的后果,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患者中女多于男。受损的瓣膜以二尖瓣为最常见,也可以几个瓣膜同时受累,称为联合瓣膜病变。由于瓣膜炎症反复发作,瓣膜增厚并缩短、粘连和纤维化造成瓣膜关闭不全和狭窄。早期可无症状,随时间的推移产生心脏增大、心率失常,一般经过10~15年逐步出现心力衰竭。因此对患风心病者应注意休息和在医师指导下治疗。有的病人能作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 注意休息,劳益结合,避免过重体力劳动。但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可进行适量的轻体力活动或轻体力的工作。
2. 预防感冒、防止扁桃体、牙龈炎等。如果发生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
3. 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每日以10克(2钱)以下为宜,切忌食用盐腌制品。
4. 服用利尿剂者应吃些水果如香蕉,橘子等。
5. 房颤的病人不宜作剧烈活动。应定期门诊随访;在适当时期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何时进行,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6. 如需拔牙或作其他小手术,术前应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心肌病
心肌病起病缓慢,以心脏进行性增大为特点。早期感乏力、心悸,后期出现心力衰竭则有气急、肝大 、浮肿,严重者可有胸、腹水。肥厚型者可有胸痛。昏厥。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对诊断极有帮助。病人应注意休息,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注意事项:
1. 避免紧张,保持情绪稳定。忌烟、酒,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饮食宜清淡,不宜吃过咸的食品。
2. 心功能好者,可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不必绝对卧床休息。有气急、心悸、咳嗽伴咳泡沫痰、呼吸困难、晚间不能平卧等心功能不全或心脏扩大者,应减少活动,甚至要卧床休息。
3. 应食低盐食物,每日摄入食盐应少于10克(2钱)。
4. 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指导,按医嘱服药。
5. 突然发生胸痛、咯血、气急、呼吸困难、昏迷、偏瘫等,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6. 预防感冒,控制同时存在的感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拔牙或于外科手术前需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高脂血症
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健康人有一定的标准水平,胆固醇<5.172mmol/L,甘油三酯<2.032mmol/L。如果经常超出标准水平过多,则诊断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高脂血症病人的饮食要有节制,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以维持正常体重的需要为准。降脂药种类很多,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病人应多运动,可以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
注意事项:
1. 人体中的脂肪大部分从食物中来,所以高脂血症的人饮食应有节制,主食之中应搭配部分粗粮,副食品以鱼类、瘦肉、豆及豆制品、各种新鲜蔬菜、水果为主。少食精制食品、甜食、奶油、巧克力等。
2. 海带、紫菜、木耳、金针、香菇、大蒜、洋葱等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常吃。饮牛奶宜去奶油,不加糖。蛋类原则上每日不超过1只,烹调时避免用油炒、油煎。
3. 烹调食物用素油,少吃油煎食物。少吃花生,因其中含油甚多,但可以食用核桃肉、瓜子仁、果仁等。
4. 胆固醇过高者应少食蛋黄、肉类(特别是肥肉)、动物内脏、鸡皮、鸭皮、虾皮、鱼子、脑等含胆固醇量高的食物。甘油三酯过高者要忌糖、忌甜食,并限制总食量。
5. 饮食治疗应持之以恒,降脂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坚持不懈,以利于脂肪的消耗。
早搏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规则的,各次心跳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或称期外收缩,早搏时病人有心悸、胸闷等感觉,但也有病人无任何不适。搭脉搏时可出现早跳或“漏跳”。早搏可偶尔出现,也可频发。
早搏很常见,可发生在各种心脏病的基础上,但也可出现在正常人。出现早搏时不必过于紧张,应请医生查明病因,决定是否须用药以及用什么药,绝大部分早搏的病人预后都是良好的。
注意事项:
1.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或期外收缩,是心脏病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早搏本身并非严重疾病,所以病员应消除思想顾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 注意劳逸结合,使睡眠充足。
3. 不吸烟,不饮酒,饮食不过饱,少吃刺激性食物。
4. 活动后早搏不增多的慢性病人应适当参加文体活动。
5. 伴有严重心脏病或有明显症状者须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类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风
中风或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中风可分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两类。缺血性中风一般起病缓慢,大多由于血液粘度升高、血栓形成所引起。出血性中风或称脑溢血,起病比较突然,头痛、恶心、呕吐为先兆症状。
中风的后遗症最多见是肢体偏瘫或瘫痪,严重影响心身健康;有时反复脑栓塞的结果,可使脑萎缩,产生智力障碍,即所谓血管性痴呆症。近年头颅CT及MRI的应用,可确切分辨中风的性质。病灶部位,对中风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注意事项:
1. 预防中风关键在中年,避免发胖,不吸烟,不饮酒,不吃脂肪含量高的动物食品。饮食宜清、淡、熟、软。
2. 已发生中风的病人常有偏瘫。偏瘫后肢体功能恢复甚为重要。关键在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先由旁人帮助推拿,以后逐步自主活动,争取自理生活。理疗,针灸也可同时进行。
3.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以防止中风的再度发作。
4. 增强自信心,要相信经过努力,中风的后遗症会减少到最少及最小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
1. 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症状控制并且稳定者应早期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及早康复,步行是首选的初始运动形式。
2. 戒烟,节制饮酒。
3.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及心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波动,保持充足睡眠。
4. 饮食宜以清淡、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少吃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蛋黄、海鲜等,多吃新鲜蔬菜、瓜果、瘦肉、鱼类、豆制品等,少吃甜食。
5. 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应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药物,使血压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6. 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能随意改变药物服药方法和用量。尤其是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否停药一定要咨询医生,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7. 服用药物期间注意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如服用他汀类药物时注意随访肝功能、肌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等。
8. 若有持续胸闷不适或服药不能缓解,应立即到就近的医院就诊或尽早尽快给急救中心打电话呼叫危重病抢救车前来监护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的供血动脉即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产生了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血清心肌酶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可能猝死,是心内科常见的危重急症。
对急性心肌梗死要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及早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缩小心肌缺血的范围,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度过急性期,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或静脉溶栓治疗是尽快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尤其前者已被公认为首选的最安全有效的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治疗手段。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导致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种,主要经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脏,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导致心肌炎症。
病情轻重相差悬殊。常因胸痛或心悸引起注意。体检时可发现多种心脏体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或心肌损伤。抽血进行病原学检查或作心肌活检有助于进一步诊疗。病人应该注意休息和按医嘱治疗。
注意事项:
1.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可过于劳累。
2. 多进食含维生素C类水果(如橘子、番茄等)及富于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
3. 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4. 服药要遵医嘱,尤其是伴心律失常(如频发早博等)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5. 长期持续早博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注意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必过于紧张。
冠心病
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影响心脏的功能,从而产生的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可能猝死。心电图、心肌酶测定、放射性核素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和戒烟能有效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病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抗心绞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必要时可作冠状动脉成形术和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效果颇好。
注意事项:
1. 少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等。少吃肉,多吃鱼和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
2. 节制饭量,控制体重。
3. 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以10克(2钱)以下为宜。
4. 如有高血压应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较低水平。
5. 不吸烟,节制饮酒。
6.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
7. 可做轻微的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散步等。
8. 常备缓解心绞痛的药物,以便随时服用。若有持续疼痛或服药不能缓解,应立即到就近的医院急诊。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体循环血压的持续性升高。正常成人的血压在12~18.7/8~12kPa(90~140/60~90mmHg)之间,在不同生理情况下常有一定的波动。若多次测定血压在21.3/12.7kPa(160/95mmHg)以上应诊断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早期可无症状,如不积极治疗可引起脑、心和肾脏器官的病变以及脂质和糖代谢的异常,产生头痛、头晕、心悸、多尿和浮肿等。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阻止高血压的进展和减少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尿毒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事项:
1. 饮食宜用低盐饮食,食盐每天不超过5~10克(1~2钱),不吸烟,不喝酒。
2. 选择对体力负担不大的运动,如慢跑、打拳、炼坐式气功等。也可按摩头面部,促使血管平滑肌放松,方法为先搓热两手,再用手反复按摩头面部20~30次。
3. 定期检查血脂,控制高脂肪饮食,不吃动物的内脏及其制品,可常食用黑木耳、山楂等。肥胖者需控制体重。
4. 从卧位到立位时不能太快,以防止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5. 降压药、降血脂药物应遵医嘱服用。避免突然停用降压药而导致“停药反跳现象”。
6. 保持大便畅通。
7. 培养稳定而乐观的情绪,避免激动,做到心平气和。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泵出充分的血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许多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皆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外的疾病如甲状腺技能亢进、贫血等亦可引起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可分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咯血、乏力、倦怠等;右心衰竭则表现为纳差、尿少、肝区胀痛、浮肿;左右心都受累的为全心衰竭,兼有两者症状。
心力衰竭常因感染、体力负荷增加、食入的食盐过多、心律失常、妊娠、未按医嘱服药而加剧。
注意事项:
1. 轻度心力衰竭病人,限制体力活动。较重心力衰竭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改善后,应适当下床活动,以免下肢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
2. 减轻胃肠道负担,宜少量多餐,适当控制每日进食总量。宜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宜超过5克(1钱);忌食盐腌制食品及含盐炒货。
3. 严禁烟、酒,不喝浓茶或咖啡。
4. 严格按医嘱服药,不得随便改变药物的用法和用量,特别在服用利尿剂和地高辛时更应如此,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5. 感冒、腹泻、发热或病情变化时要及早就诊。
6. 育龄妇女要做好避孕工作。
慢性心力衰竭
1. 轻度心力衰竭病人,限制体力活动,较重心力衰竭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改善后,应适当下床活动,以免下肢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
2. 消除心力衰竭的诱因如避免感冒、腹泻等,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
3. 降低新的心脏损害危险性如戒烟、戒酒,肥胖病人应减轻体重。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4. 低盐、低脂饮食,忌食盐腌制食品及含盐炒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入水量并每日称体重宜及早监测病情变化。
5. 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得随便改变药物的用法和用量,特别是服用利尿剂、地高辛、β受体阻断剂时更应如此,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6. 服用利尿剂期间注意复查电解质,避免电解质紊乱。
7. 避免应用某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吲哚美辛、大多数的钙拮抗剂等。
8. 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
9. 育龄妇女要做好避孕工作。 
心力衰竭是心脏不能泵出充分的血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而引起,并且由于多种神经体液因子的参与,促使心力衰竭持续发展。许多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皆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外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亦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咯血、乏力、倦怠等;右心衰竭则表现为纳差、尿少、肝区胀痛、浮肿等、左右心都受累的为全心衰竭,兼有两者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在过去10年中已有了非常值得关注的变化,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时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时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和住院率。新器械和新技术的发展也为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如双心室起搏可以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心脏移植已成为目前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成熟的方法